关于 “五大名窑”之说流传已久,定窑、钧窑、汝窑、哥窑、官窑,且“五大名窑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”。
关于陶与瓷的区别,请点击: 陶和瓷不是“同种物件” 。在宋朝以前,匠人们烧制的各类器皿,大多是都是陶器,比如总所周知的“唐三彩”,其全名应为“唐代三彩釉陶器”,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。
那么,代表着古代陶瓷文化成就最高峰五大名窑,其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?
在2012年举办的“首届中国艺术陶瓷发展论坛”亮相的《中国五大名窑珍品大全》
宋代定窑以白瓷著称,但定瓷的白又不是却又不是纯粹的白,而是那种白中闪黄的白、白里闪青的白。在灯光透射下,这样的白,看起来暖暖的,让人很舒服。大家可跳转参考我们之前发布的一篇文章——定窑白瓷:“我们”不太白。 而除白瓷外,定窑也经常烧制黑釉色、紫釉、绿釉等瓷器。
陶瓷大家叶麟趾将定窑瓷器做了分类,称“其窑器,向有土定,白定,粉定,黑定,红定,紫定之区别”,其中土定是定窑的“初始之物”,或曰“定窑本态”;而“白定”或“粉定”,则是“土定之进步者”。
但,“定窑品类虽多,然以白色者为主体,尤以北宋之政和宣和年间者为最佳。其上品,乃胎质轻薄,釉色纯白,或带淡赤色,而滋润者也”。
定窑瓷器,以丰富的纹样装饰而深受欢迎,“其有花者,为凸花,绣花,印花,划花,锥花各种”, 特别是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,独具一格。
而“宋南渡以后,在景德镇所仿定器,谓之南定”,南定胎质尤细,釉色亦白而带淡青色,形式与北定相同,惟无北定之雅趣。
大宋定窑则承袭古定窑独特的制瓷工艺,结合现代人们生活需求,相继研发了土定、硒瓷、白定三大系列作品。其原料,均取自古代定窑产区,以原生态为主导,采用高温烧制,烧成温度可高达1340℃。
土定,承古创新,器型别致,样式丰富,风格典雅。胎骨致密、坚硬,透气性强;釉色丰肥厚润、古朴,“窑变”万彩,“泪痕”垂绝。
白定,深得“薄如纸、白如玉、声如磬”三味,瓶、盘、枕、罐之器形端庄、釉色精美、纹饰洒脱,刻花、剔花、印花等传统工艺传承至今。
硒瓷,大胆创新,谨慎求证,打造硒与定瓷的完美结合!品茶即健康,紧贴现代人民生活需求。
大宋定窑的系列产品,既是传统定窑文化的一种承继亦是结合当下时代文化的一种延续。
大宋定窑,让艺术融入生活。
如今,大宋定窑已经入驻石家庄北国商城和新百广场的家居生活馆,欢迎大家前来考察、咨询。
钧窑的发源地和中心烧造区域,位于河南省禹州市。钧窑也属于青瓷系(定窑是五大名窑中惟一烧制白瓷的),但它的釉色更为绚丽多彩,且“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”。
图示为钧窑遗址所在地
夕阳紫翠忽成岚,是用来形容钧窑瓷器的釉色,其在同一件器物上,不同位置的釉色,浓淡深浅也各不相同。
“其体厚重,胎质细而略灰,釉厚而润,具五色,即朱赤色、紫红色、青色、绿色及黑褐色。”
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钧窑玫瑰紫釉渣斗
此外,“兔毫纹”、“蚯蚓走泥纹”也是钧窑瓷器的重要特征,特别是“蚯蚓走泥纹”,已经成为钧窑的“名片”了。
“蚯蚓走泥纹”形成,有这样的解释:由于钧窑器物釉层比较厚,在烧造之前或烧造初期,釉层容易发生开裂;窑炉温度特别高的时候,釉到处乱流,釉层的裂缝又被其他地方流过来的釉填平。而就像我们受了伤到医院缝针一样,长好的伤口虽然可以平整,但还是会留下一条疤痕。蚯蚓走泥纹,就是钧窑的釉面开裂又补好后留下的“疤痕”。
汝窑遗址在汝州市严和店、大峪店等地,因窑址在汝州而得名。汝窑沿用南方越窑的釉色,主要烧制青瓷,如雨后天空一般的天青釉,是汝窑最直观的特征。
汝窑,“宋初烧制者,似定器……北宋时,已定州白器有芒,命汝州建青器窑,其名始著”。
同钧窑一样,汝窑瓷器的釉面上也会有细小的开片,被称为“鱼子纹”或“蟹爪纹”。且,“多有鱼子纹,少有蟹爪纹”。
钧窑“蟹爪纹”图解(来源:名窑钧瓷网 )
杭州·南宋官窑博物馆
官窑有“旧窑”“内窑”“新窑”之别,“旧窑”在今河南省开封县;“内窑”“新窑”在浙江杭州。
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,既无华美的雕饰,又无艳彩涂绘,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。
其胎色铁黑、釉色粉青,“紫口铁足”增添古朴典雅之美,“紫口铁足”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,致使器物底足的颜色非常深,像是铁做的一样;在口沿处又常常显出隐隐的紫色。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、碟、洗等之外,仿商、周、秦、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、炉样式也很多。
相传官窑造出以后,宫里的太监便来检查,发现有稍稍瑕疵的便摔碎。剩下的精品才可呈到皇宫里,供皇室使用。正因为这个,所以,官窑存世量极少。
明朝人陆深在《春风堂随笔》中提到,宋朝时有章生一、章生二两兄弟,在龙泉的“琉田窑”烧制瓷器。弟弟章生二所烧制的青瓷器“纯粹如美玉,为世所贵”;而哥哥章生一烧制的瓷器颜色比较淡。因为生一是哥哥,所以他的窑被称为“哥窑”。
记载“哥窑”的古文献还有:元代的《至正直记》,明代的《格古要论》、《遵生八笺》,清代的《博物要览》以及明代的《浙江通志》等。但究竟哥窑窑址何在?性质如何?一直是陶瓷史研究中众说纷纭、悬而未决的问题。
据文献记载,传世哥窑胎体较厚,胎质细腻,胎呈黑、深灰、浅灰、土黄等色;釉色有灰青、月白、深灰、青黄和米黄;釉质肥润,有油酥光和缩釉小坑;釉面开裂有不规则的细碎纹片,纹片呈黑、黄二色,浅黄色的为“金丝”,深黑色的为“铁线”,俗称“金丝铁线”——这是传世哥窑最典型的特征。传世哥窑瓷器的开口呈现淡淡的紫红色,足底为幽深的铁青色,在行内被称为“紫口铁足”。
另,叶麟趾在其《古今中外陶瓷汇编》中提到,哥窑“胎薄而为紫褐色,釉极厚润,有米色粉青二种,釉色纯粹者贵,其青亦有浓淡之别……亦有紫口铁足,多裂纹,并有隐裂如鱼子者,其裂纹为大小碎块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