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窑遗址位于曲阳县城北30公里的涧磁村一带,其创烧于隋、唐,兴盛于宋,衰于元,烧瓷历史长达六七百年之久,且以烧制白瓷久负盛名,是“五大名窑”中北方官窑的集大成者。
那么,本在曲阳的定窑为什么会被称之为“定窑”呢?定窑的发展又是怎样的?
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,宋代六大窑系之一,它始烧于唐代,受同时期的邢窑影响,也以烧制白瓷而名满天下。
那么定窑为什么被称之为定窑呢?原因其实很简单,定窑的烧制地点主要在现代社会的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、野北村及东燕川村等地,因该地区在当时隶属于定州管辖,按照我国古窑址以州定名的惯例,将曲阳境内烧制瓷器的窑厂称之为定窑。
定窑自隋、唐时即开窑烧器,本为民窑,在北宋中后期开始烧制宫廷用瓷,并跻身“五大名窑”之列,且是其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口。定窑发展史基本可以用“创于隋唐,兴盛于宋,衰落于元”这12个字来概括。
定瓷在唐代时就已经是著名瓷场,专烧白釉、黄釉瓷,到宋代发展迅速,比之前更为有名,开始大量烧制白瓷,兼烧黑釉、酱釉、釉瓷,文献分别称其为“黑定”、“紫定”和“绿定”。
定窑创烧初期,其烧制的窑器还是比较粗糙且简单的,器型以碗为主。到了五代中后期,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,所烧制的瓷器其胎、釉均呈现出精、白、薄的特征,有些器物在白度上甚至超过了当时邢窑的细白瓷器。
定窑在北宋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,制瓷技术有大的创造和进步,在北宋中后期,定窑烧制的瓷器瓷质精良、色泽淡雅、纹饰秀美,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,使定窑瓷的身价大增,产品风靡一时。
在北宋末年“靖康之变”后,由于连年的兵灾,定窑逐渐走向衰落,直到被废弃。在金朝统治中国北方之后,定窑制瓷业得到迅速恢复,部分产品的生产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。从一些龙凤纹饰的器物来看,定窑的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所喜爱的瓷器之一。到了元代,定窑终于逐渐衰落。
到了20世纪70年代,定瓷在沉寂多年之后,进入了一个恢复期。曲阳的定窑工匠们历尽艰辛,经过数百次的研究实验,在仿古、推陈出新的基础上,成功开发出仿古瓷、艺术瓷、日用瓷三大系列数百种工艺产品,产品多次在国内展览会上获奖,远销美国、日本、加拿大、荷兰、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