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顶峰,宋定窑定瓷则是宋代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。在宋代,瓷器有民窑、官窑之分,尽管只有一字之差,但两者在生产工艺、图案纹饰、艺术价值等方面却有着天壤之别
所谓官窑,就是由朝廷派人监管,为皇室及府衙等官方烧造瓷器的窑场,其中就包括御窑,比如宋徽宗就曾开办过御窑厂。窑址的地点,生产技术严格保密,工艺精美绝伦,题材多按颁发式样承做,在艺术表现上显得刻板有余,而且所生产的瓷器决不会流入民间,因为烧出的次品已被全部砸烂。
所谓民窑,就是民间办的窑场,主要生产民间用瓷,艺术特色就是源于生活、植根生活、贴近生活,对题材不拘一格,很多创作都是有感而发的。因为要考虑成本,民窑的工料不如官窑那么讲究,所生产的瓷器也大多注重实用性。在宋代,定窑民窑异彩纷呈,与官窑交相辉映,蔚为奇观,甚至被称为五大名窑之首。
关于定窑究竟是民窑还是官窑,一直存在争议,但是在清代无名氏所著的《南窑笔记》中记载有:“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定、龙泉、宣、成、嘉、万为宋明十大窑,盖以诸器毕制,命官专督者,俱名官窑。而厂官与钧窑不在大窑之内。”
虽然类似于《南窑笔记》的史料中将定窑归为官窑,但是其性质其实还是属于民窑。由于定窑在当时生产数量大,并且质量精良,销路好,所以一些精品瓷器就会被作为呈贡器物献给朝廷。比如在《吴越备使》中记载:“早在宋初太平兴国年间,吴越国就向北宋朝廷进贡定器和金装定器;此时北宋朝廷也开始在定窑定制瓷器。”
在北宋邵伯温所著的《邵氏闻见录》中,同样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:宋仁宗很宠爱张贵妃,有一天他看见张贵妃宫内摆着一件“定州红瓷器”,仁宗问是谁送的,贵妃回应说是大臣王拱宸进献,皇帝听后震怒,训斥其不尊戒禁,私自接受大臣馈赠,随后手持柱斧把瓷器打碎。以上种种历史记载说明在北宋早中期,定瓷就以其精良的瓷质,秀美的纹饰,温润的色泽被选为宫廷用瓷,更成为大臣贿赂皇帝宠妃的名贵瓷器,但此时它还仅仅是在“呈贡”之列。
到了北宋中晚期,为了体现皇室尊贵,朝廷开始在民间的定窑窑场设立生产“尚食局”、“尚药局”等铭文瓷器的作坊,所生产的瓷器专供宫廷使用,这种官搭民烧的做法,让定窑成为真正的官窑。
到了南宋,由于定窑生产区域被金兵控制,定瓷变得极为珍贵,据《古窑器考》记载:“宋时,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,遂命汝州建青器窑。”其实这个史料记载是错误的。定瓷除了在北宋晚期有一段短暂的时间不被朝廷重视以外,绝大多数时间都受到两宋朝廷的喜爱。南宋王朝早期虽然国库空虚,但是依然以用定瓷为荣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定瓷依然是朝廷的主要用瓷之一,这一点从南宋宫廷后刻铭文中能够得到证明,而瓷器的珍稀和分配使用是产生后刻铭文以利区分的原因,比如“供大官食合用”后刻款,表明为宫中众人合用之器,说明其稀少、珍贵。
到了嘉泰年间,南宋经济得到复苏,南方诸如景德镇、龙泉窑场生产力得到提高,产品逐渐趋于完美,而由于定窑工匠的大量南迁,导致北方定窑烧制的瓷器质量大幅下降,再加上与金人贸易存在不便利等诸多原因,定窑在南宋宫庭中逐渐被边缘化,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。
由此可以得知,定窑在中国古陶瓷历史上属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,定窑在这之前的性质属于民窑,生产了大量的民间日用瓷,后来随着北宋皇室的插手,开始生产部分御用瓷,这也是“民转官”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。